通向确定性之路的关键 不确定性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属性,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确定性,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消灭它。
另一方面,在涉及产业链的上游环节部分,我国仍处于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准的阶段,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对方手中。在中美博弈和美西方对我国发动科技战的背景下,唯有通过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突破低碳技术卡脖子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储备化石能源的重大意义。2060年碳中和目标与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时间段上高度重叠,表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必须在确保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率在合理区间,我国城镇化率保持稳定增速以及我国就业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展开。但同时,我国是一个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国家,西南水能、西北风光、东部离岸风电均具备禀赋优势。我国宣布双碳目标后不久,进一步明确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表明中国国内的脱碳行动不会以外移煤电投资为手段,以切实行动阻止全球碳泄漏,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力度。一、双碳目标下的国内行动 从国内行动而言,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必须立足于国家能源安全、立足于资源禀赋、立足于平稳转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中国作为最大的出口方,是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最大的国家。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作为世界工厂又承接了高排放高耗能的全球生产环节,碳边际减排成本比较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21年的2.50∶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45%提升到2021年的54.9%,提高近1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9—202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为10.8%,高于全球9.1个百分点。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为降低能耗和排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探月工程、火星探测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等顺利实施,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取得突破。共享发展取得历史性成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比2012年分别增加7733万人、9277万人和832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21年的2.50∶1。
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始终保持在3%以下,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自主性得到明显提升。形成超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
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的十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十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国际收支状况最健康的国家之一。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稳步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份额超过6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九十六位跃升至目前的第三十一位。是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的十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人类发展指数大幅提高,在1990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47个国家中,截止到目前,中国是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
协调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发展不协调问题得到缓解。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外贸依存度已从2012年的45.3%降低到2021年的34.2%。
我国基尼系数改变了过去的上升趋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45%提升到2021年的54.9%,提高近10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中美经贸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动力源,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由2012年的5494.8万户增加到2022年6月份的1.61亿户,增长1.92倍。
新时代十年,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取得突出成效的十年。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2%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和国际竞争力也大幅度提升,2013—2021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速达到5.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从2016年的1409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346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9.7%。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一,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约6.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长水平。
高标准市场体系加速形成。从人均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十年来,我国地表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
是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和贡献率持续提升的十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